朕之良师善友,皇后也。
这是朱棣对一生挚爱的妻子最高的评价——她既是他的贤内助,又是他可信赖的谋士。她出身将门、才德兼备,被称作“女诸生”的徐妙云,始终是朱棣心中挥之不去的白月光。
徐妙云生于将军徐达之家。公元1362年,徐家迎来两件喜事:长女出生,且刚满月便与朱棣订下婚约。自小聪慧好学、才情出众的她,不仅读书过目成诵,文采被人称道,家中还聘请名儒为她授学,并教授她一些武艺,既能文又能武,师长常赞她才赋胜过许多男子。
展开剩余78%少年时的朱棣性格顽皮,爱翻墙爬树;而徐妙云却有办法让这位小王爷安分下来。两人自幼相识,朝廷甚至命他们一同读书以增感情,日久生情,原本的门当户对逐渐变为真挚的恋爱;成年后,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婚礼,成为人人称羡的夫妻。
朱棣为燕王时,徐妙云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,使朱棣得以安心练兵,无后顾之忧。她品行端庄、能持家,深得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喜爱,后者视她如己出。
后来,朝局剧变。朱允炆即位后推行削藩政策,废封、逼死多位藩王,朝中气氛骤然紧张。朱棣敏感到威胁,决定起兵反击——靖难之役就此爆发。史料显示,徐妙云在此役中并非袖手旁观,她参与谋划,为朱棣献计献策,多条计策被采纳。
靖难之役期间,朱棣主力外出攻敌,徐妙云则留守北京,带着长子和一批老弱兵卒固守。李景隆奇袭京城,本以为城中不过老弱,轻易可取,谁知守城者中有徐达将门的女儿。她熟悉兵书,明白士气和阵法的重要性,于是披甲上城鼓舞将士,甚至组织女眷组成“娘子军”上阵,亲临城楼与士兵同心同力。她的坚守拖住了李景隆,给朱棣回援争取了宝贵时间;朱棣军到,内外夹击,敌军溃败而逃。正是这场守卫,为朱棣最终南下夺取天下争取了关键机会。
朱棣称帝后,徐妙云被立为皇后。身居后宫,她并未沉溺于荣华。经历了多年战争的百姓饱受疾苦,徐妙云力促节俭、关心民生,建议减赋税、赦免罪犯,宫中也在她推动下摒弃奢靡,节省开支,减轻百姓负担。她在朝堂之外以身作则,影响了朝政的温和走向。
在用人方面,徐妙云劝朱棣广纳贤才、不拘一格。面对朱允炆遗留的臣子,朱棣一度心存芥蒂,但在她劝导下破除私怨,重用解缙等旧臣。那些被礼遇的旧臣后来尽力辅佐,成为永乐盛世的重要功臣。
作为母亲,徐妙云同样持家有方。她对子女既严格又关爱,能洞察他们的心思并加以开导。对待家族,她也不为亲人谋取不当特权,反而将侄子接入宫中,亲自教导,望其成才。
可惜的是,长期劳心劳力使她身心疲惫。永乐五年,徐妙云病重去世。朱棣日夜守护在侧,悲痛欲绝。她去世后,棺木曾停放在南京宫中,朱棣留连不忍下葬。多年之后,他下令迁都并修筑长陵,最终在长陵为徐妙云安葬,使她成为明十三陵中首位入葬者。朱棣晚年北征时病逝,他临终仍愿将徐妙云的牌位与自己并列,一生的深情由此可见。
徐妙云在朱棣心中,既是良师也是挚友。她以聪慧和德行影响了丈夫的一生:让暴躁的王者收敛脾气、听取谏言;在国家与家庭之间,她都以稳重和宽容取信于人。她既辅佐了朱棣的政治事业,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被传颂的佳话——少年相知、相携共进,最终携手走到生命尽头,成为永乐大帝永恒的白月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
